梁平是巴渝的第一大平壩,位于重慶頸部,處于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川東北的重要聯結點上,是重慶主城都市區東向開放的重要支點,是深化川渝東北合作的天然橋頭堡,是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建設的核心區。幅員面積1892平方公里,轄33個鎮街,總人口93萬,城鎮化率51.5%,距主城都市區60公里,到萬州機場、達州機場、萬州新田港、忠縣新生港均半小時車程,自古為交通南北、東出西進的重要通道。
梁平區政府大樓
基本區情
梁平位于重慶頸部,是巴渝第一大平壩,幅員面積1892平方公里,轄33個鎮街,總人口93萬,城鎮化率51.5%。
重慶梁平區位圖
區位條件優良。梁平處于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川東北的重要聯結點上,是主城都市區東向開放的重要支點,是深化川渝東北合作的天然橋頭堡,是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建設重要板塊。距主城都市區60公里,到萬州機場、達州機場、萬州新田港均半小時車程,自古為交通南北、東出西進的重要通道。
歷史人文厚重。梁平史稱梁山,西魏元欽二年(公元553年)置縣,1952年取“高梁山麓平疇遠”之意更名梁平。破山海明禪師開創西南禪宗祖庭—雙桂堂。有梁平竹簾、梁山燈戲等國家級非遺項目,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明代理學家來知德,用象數結合義理注釋《易經》取得巨大成就。梁平機場是二戰時飛虎隊第一作戰機場,培育了“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
生態稟賦卓越。梁平是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國際濕地城市。梁平沃野千里、碧田萬頃,有“小天府”之美譽。東有高梁山、西有明月山,溪流縱橫、濕地潤城。雙桂湖是“三峽風景眼、重慶生態湖”。百里竹海是梁平人民的金山銀山。萬石耕春是巴渝最濃的鄉愁源。森林覆蓋率達55%。2021年空氣優良天數336天。
產業基礎扎實。梁平古稱都梁,素來百業興旺。農業方面,水稻年產量32萬噸,獲批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工業方面,成功創建“兩群”地區首個市級高新區,集成電路、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1家、市級數字化車間13家,平偉實業獲評2021年全市“燈塔工廠”揭榜企業。服務業方面,旅游綜合收入五年年均增長50%以上,獲評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區。
歷史沿革
西周、春秋,縣地屬庸國。戰國時屬巴國、巴郡。秦、西漢,屬巴郡月忍縣(治今云陽)。西漢居攝三年(公元8年),縣地屬巴郡臨江縣(治今忠縣)。東漢初,屬益州巴郡。興平元年194),劉璋三分巴郡,縣地屬固陵郡(治魚復今奉節)。建安六年(201),改固陵郡為巴東郡,縣地屬巴東郡直至晉代。
西魏元欽二年(553),置梁山縣,以境內高粱山為名,治黃土坎。
隋開皇三年(583),全國撤郡改州,以州統縣,梁山縣隸南州(治今萬州區)。大業三年(607),廢州設郡,以郡統縣,梁山縣隸巴東郡(治民復縣今奉節)。
唐武德元年(618),改巴東郡復置信州,梁山縣隸信州。武德二年,析信州的3個縣置南浦州,梁山縣隸南浦州。武德八年,隸夔州。武德九年,隸浦州。貞觀八年(634),浦州改名萬州,天寶元年(742)改名南浦郡,乾元元年(758)復名萬州,梁山縣均隸之,直至宋初。
宋開寶三年(970),以萬州石氏屯田務置梁山軍,亦名高粱郡,同于下州,隸夔州路,領梁山縣(中下縣),軍治今梁山鎮,縣治自黃土坎亦徙此。元右元年(1086),還隸萬州,尋復故。
元至元二十年(1283),升梁山軍為梁山州,領梁山縣,隸夔州路。
明洪武四年(1371),新寧縣(今開江)劃入梁山縣,洪武六年十二月,裁梁山州,仍置梁山縣,隸下川東道夔州府。洪武十年五月,改隸忠州,后還隸夔州府。洪武十四年,新寧縣劃出。
清康熙七年(1668),裁新寧縣入梁山縣。雍正七年(1729),新寧縣劃出復置。雍正十二年,改隸忠州直隸州。
民國2年2月,以道統縣,梁山縣隸川東道。民國5年,全川軍閥混戰,形成防區制,梁山縣成為川軍一、二軍、國民政府軍二十、二十一軍的防區。民國18年,直隸四川省政府。民國24年3月1日,川政統一,全省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梁山縣隸第十行政督察區,列為一等縣。民國29年,列為二等縣。
解放初,梁山縣隸川東人民行政公署大竹專區。1952年12月3日,因縣名與山東省梁山縣同名,遂以境內有平壩而更名為梁平區。1953年3月10日,撤銷大竹專區,梁平區劃歸萬縣專區(地區)管轄至1997年6月,1997年6月由重慶直轄至今。 2016年12月,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區,2017年1月10日,梁平區撤縣設區掛牌。
經濟概況
都梁新區璀璨燈飾讓整個城市變得溫暖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是梁平實現撤縣設區,闊步新時代,成就新輝煌的五年。五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深入實施“八項行動計劃”,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推動梁平各項事業呈現新面貌,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民生保障堅實有力,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從“十二五”末的291.8億元增加到493.2億元,年均增長8.3%;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9%。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4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5.8%,稅收收入年均增長10%。市委市政府經濟社會實績考核穩居渝東北前列。
創新賦能動力變革,三次產業結構調優為12.1∶49.2∶38.7。綠色制造業提質升級。新增制造業、信息傳輸企業729家。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8%,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高新技術企業、工業投資總量、工業增加值列渝東北第一。工業園區建成區13平方公里、集中度達75%,產出強度83億元/平方公里。咬定“科技強區”不放松,創成“兩群”地區首個市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現代服務業提檔增效。培育引進各類專業研發、科技服務等機構77家。金融支小助微超140億元,銀行貸款余額年均增長20.7%,存貸比增加21.4個百分點,達54.2%。新增4A級景區2個,創成百里竹海市級旅游度假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百花齊放,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50%以上。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區?,F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培優做強。“米袋子”“菜籃子”“肉盤子”量足價穩 ,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8%。獲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初夏時節,前來全民健身中心鍛煉的市民絡繹不絕,一片熱鬧景象
城鎮化格局更加優化,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內外兼修成就城市顏值與氣質,彰顯城市自信。城區規模邁進30平方公里3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約53%;精雕細琢展現了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梁平南站綜合樞紐、全民健身中心和新區兩館等城市名片,建成區域一流水準的區人民醫院、西南大學梁平實中,科技館、圖書館相繼投用;投入45億元實施棚改舊改近100萬方,惠及萬家;新開放城市公園45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0.7平方米;投入8億元提升場鎮功能品質。鄉村振興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美麗鄉村讓人更加向往。干凈整潔成為常態,鄉村面貌綻放新顏。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垃圾治理覆蓋率、聚集點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提高到83%、97%、75%。農村飲水安全達標率100%、自來水普及率87%;新改建“四好農村路”2500公里,村民小組通達通暢率100%,“二環路”入選全國美麗鄉村路。改造提升農村危舊房11399戶。山水田園、美麗梁平的畫卷徐徐展開。
改革步穩蹄疾、動力強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煙花爆竹、鄉鎮煤礦、非煤礦山等110家企業轉型發展,去落后產能40億元;累計為企業減稅降費逾12億元。獲批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市場主體總量突破6萬戶,民營經濟占比超過60%;營商環境納稅指標考核、消防執法評估均列全市第一。區屬國企優化重組為9家,資產總額由114億元增長到532億元。對外開放水平大幅提升。渝萬城際鐵路、梁忠高速公路通車,梁平機場通航起飛,外聯內暢交通大網絡四向便捷。倡導發起的川渝東北六區縣共建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階段性成效明顯。長江三峽曬秋節品牌影響提升。進出口總額1.76億美元、增幅47.9%。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保持80%以上。城鎮新增就業5.7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4%、10.1%,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18∶1。下大力氣解決教育、醫療、養老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更好滿足群眾享有高品質公共服務需求。新改建學校65所、新增學位1.6萬余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量質提升。堅持軟硬件一齊抓,區級醫療機構全面升級擴建,實現質的飛躍,完成基層醫療機構改造提升,人均預期壽命增至77.5歲?;攫B老、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96%以上。城鄉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非遺保護名錄突破百項,列全市第一。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平安梁平再上臺階。
都梁新區都梁新區丹桂大道燈飾
“3+3”綠色制造業體系初步構建,增加值占比突破30%,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9%。近300家企業“上云上平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通過驗收??苿撝行摹⒏咝聟^規劃展覽館投用,都梁科技企業孵化器獲市級認定。實施“鳳還巢”“小培強”工程,引進108個項目232億元,落地率69%。新增市場主體13122戶,凈增長率列全市第一。
都梁新區快速崛起,投用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一批牽引性功能性項目,貫通竹海大道等城市主干道5條,大規模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提質梁山城區,改造老舊小區188個,投用一批停車場、菜市場、公廁、健身休閑等生活配套設施?!按蟪侨堋背掷m發力,城鎮垃圾分類全面推開。
突出農業“接二連三”,綠色食品加工業規上產值達55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突破200家,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完善鄉鎮場鎮功能,實施雨污分流管網40余公里,新建一批市級農民體育健身點,建成鎮級電商孵化中心、基層供銷社。新培育“兩品一標”農產品40個,鄉村旅游綜合收入增長17%,合興鎮上榜全國農業產業強鎮。新改農廁2760戶,提升農村舊房3000戶,創成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區。
實行重點項目“揭榜掛帥”,固投增長12.2%。龍溪河PPP、龍象寺水庫、水系連通工程等重大項目全面開工。左柏水庫、龍溪河服務區投用,G318仁賢至屏錦段、城區至鄉鎮集鎮的道路全面完成升級改造。
國家戰略儲備林、亞行生態項目快速推進,復墾復綠關閉礦山600畝,關閉整治畜禽養殖場45家,完成長江支流禁捕退捕。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反饋問題整改扎實,解決一大批突出環境問題。提名第二屆國際濕地城市,龍溪河河長制典型經驗獲水利部全國推廣。
41件重點民生實事落地見效。新增就業8251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9億元。開建修繕學校5所,義務教育城鎮大班額基本消除。國家衛生區創建通過市級初評,高新醫院、婦女兒童醫院正式接診。建成10個鄉鎮(街道)養老服務中心、35個社區養老服務站。創成全國無障礙環境達標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巴蜀水情館投用開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加至2.05平方米。新增5G基站627個。有序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