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是一個因素影響極大的民生產品。行情的漲跌變化,雖然和市場供給有很強的關聯關系,但是在小行情的變化走勢,又離不開氣溫變化季節性的漲跌,通常來說,天氣越冷,豬肉銷量越高,天氣越熱,豬肉消費則會越少,所以,豬肉消費存在很明顯的淡旺季之分,而期價格也會隨著淡旺季的轉變,出現明顯的變化。
進入8月份以來,隨著降溫,立秋,開學季等一眾利好的加持下,豬價迎來了久違的小幅上漲,但是受限于天氣影響,疊加前期豬肉“低價效應”地提前消費,豬肉銷量卻不達預期。貿易商采購積極性不高,白條豬肉流通不暢,導致屠企壓價情緒高漲,引發了中旬過后的連續走跌。
不過,就像我們前面說過的那樣,當前豬價雖然進入供需博弈的關鍵時刻,長期來看豬價并沒有太大的上漲利好,但是天氣影響的因素仍然不能忽略,短期內隨著天氣的波動也會形成新的利好效應。
本來以為隨著國內生豬產能的全面恢復,后期豬源供給的增量,豬價也會逐步回落,誰也沒有想到,今年的豬市不再按常規套路出牌,市場生豬價格的漲跌,更加趨向于供給關系之間的博弈,以及天氣因素的一系列影響。
意外之一,影響豬價行情的不再是單一的供需關系。都說市場經濟就是供需關系,物以稀為貴,物以多為賤,生豬市場同樣也不例外,供給越大價格也會越低,但是今年貌似供需這套說法已經有些跑偏了,由于基層養豬戶抗價惜售情緒的高漲,導致豬價短期內更加傾向于養殖端的態度和市場消費的接受程度。